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tnsfwcqgl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tnsfwcqgl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tnsfwcqgl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tnsfwcqgl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衍生的“闹五魁”活动_公司新闻_爱游戏官网app登录入口-爱游戏官网最新版-爱游戏平台下载
]

 新闻资讯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衍生的“闹五魁”活动

发布时间:2024-05-31 22:46:59TAG: 公司新闻 1 人浏览 来源:爱游戏官网app登录入口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很重要的一个人才选拔制度,从诞生之初起,就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大力重视。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了统治者眼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广。以此为背景,科举制度带动了不少的周边文化发展。

  因为科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日后很可能出将入相,古代社会普通百姓对官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非常关心科举制度的结果。每当出现一些高中的文人,即使他自己比较淡定,周围一定也有不少帮他举行庆祝活动的人。

  在诸多庆祝活动中,有一项非常著名的庆祝活动:“闹五魁”。“闹五魁”是只针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出现的一种活动,指的是放榜之后,五魁首人选确定之后进行的庆祝活动。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最全面的完善,成为了具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等级的考试。考生们必须一级一级向上考试,才有机会最终成为一名官员。

  童试,是最简单的一项考试,是最基层的地方单位县、府主导的考试,只有将这两次考试都通过了,才能被称之为“童生”。这是一项最基础的考试,也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可惜古人的文化素养实在不高,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只能考过童试。

  院试,是在古代学院内举行的考试,分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先进行的,只有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通过后成为“生员”,也被称作“秀才”。科试则是秀才参加的考试,考试不合格的人,会被取消“生员”的身份资格,而考试成绩较好的,就能参加乡试。

  秀才这个身份,是一个分水岭。秀才之前,只能算是一个简单的学员,在社会地位等方面得不到任何优待。但只要考取了秀才,就慢慢的变成了了“士”的一部分,开始享受“士”的待遇。

  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每次分为三场考试。通过了乡试的人,就称为“举人”,拥有了做官的资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乡试是所有考试中最难通过的。

  会试,是乡试后的第二年在京都举办的考试,“春闱”指的就是会试,考试内容和乡试相同,但难度可能有所区别。通过会试的人,称为“进士”。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规格的考试,一般在会试一个月之后举办,考试内容由皇帝一个人决定,结果也是只由皇帝一人决定。其他大臣可以提一些建议,但对结果未必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殿试不会淘汰任何人,只是会对参与考试的人进行一次排名而已。

  科举制度中非常著名的“八股文”,就是在明清时期才完全成型的。在此之前,其实科举考试对学子们所做文章的规格,并没有非常明确严格的限制,评分标准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和明清时期有很大不同。

  这两种选择,各有各的好处。没形成固定格式之前,因为评分标准无法统一,所以经常会出现因为主考官不同,导致选拔出的人才倾向差异很大。而八股文形成之后,考生们不得不学习这种固定的文章格式,直接引发考生朝着迂腐的方向发展。

  从整个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流程来看,这是一场很复杂的考试,而且因为后面几项考试都是每三年一次,想要一次性通过是很艰难的。状元郎更是全国只有一个的存在,所以当时的百姓心中,只要过了乡试,拥有了做官的资格,那么就已经是“人上人”了。

  会试和殿试,都是只在京城举办的考试,另外的地方的百姓参与度并不高,他们可以接触到的最高规格的考试,只有乡试。正因如此,乡试在普通百姓之间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也是最受瞩目的。

  乡试的考试异常艰难,颇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架势。而且乡试录取的名额,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这是根据当地的官员需求量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乡试出来的举人,如果直接做官,很可能就是当地的父母官。

  对当地百姓而言,日后的父母官是谁,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以大家肯定更加重视乡试的考试结果。当地负责考试相关工作的官员,也对这一考试很看重,在放榜前就要开始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古代没有手机、电话、电脑等通讯设备,只能依靠人工传递消息的方式,将考试的结果告知考生。为了得知自己的结果,不少考生都会聚集在放榜地点附近等待,他们周围也一定围着不少的当地百姓。

  放榜的地点,是在贡院。到了放榜的日子,贡院一大早就围满了人,大家都在等待结果。不过有趣的是,考生一般都不会在距离贡院附近太近的地方等待,而是找一个附近稍远些的地方,叫人替自己去等待结果。

  考生不想过早得知结果,很原因是心理上的压力太大,毕竟能够考到乡试,说明考生已经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前面一系列的考试。而且读书人总是有些骄矜的,想显得自己矜持些,不想表现得太过急躁。

  偏偏贡院放榜的官员们,并不会放过这些学子和百姓们的心情,放榜的顺序,经常是从第六名开始顺次朝后。前五名,则被放在最后揭晓结果。

  乡试是在秋季举行的,放榜的时节天气已经很冷了,但这样的天气根本不能对等待结果的众人带来任何影响。放榜的流程很复杂,官员们在通报成绩之后,还要将通过者的名字依次写在外面类似于布告栏的地方。

  到了揭晓前五名身份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深夜了,外面等待的众人经历了长时间的煎熬,正是异常兴奋的时候。而前五名身份揭晓之后,就是“闹五魁”活动真正开始的时候,也是大家一起为这些人进行庆祝的时候。

  “五魁”这个称呼,是只针对乡试的,通俗的说法是,乡试中的前五名被称之为“五魁”。但实际上,“五魁”的内核是很复杂的,“五”这一个数字,主要来自于五经。

  五经,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也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这五经,每一经的第一名,被称之为“经魁”,而每科的第一名到第五名,都必须分别是一经的经魁。

  一开始,这种制度选出来的“五魁”,是叫“五经魁”。但后来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已经被废除了,只取前五名依照从前的惯例称之为“五魁”。

  “五魁”名单公布之后,就是经典的“闹五魁”活动了。“闹五魁”前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唱五魁”,所谓“唱五魁”,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公布“五魁”名单。因为当时没有喇叭,只能依靠人声大声唱念,所以被称为“唱五魁”。

  “五魁”共有五位,每唱一位的名字,等待的众人就会欢呼一阵,表示对该学子的祝贺之意,同时也是表达自己的善意。等到五位的名单全部公布之后,真正的“闹五魁”就拉开了帷幕。

  值得注意的是,“闹五魁”这个活动的参与者中,并不包含“五魁”这几位本人,而是在场的其他人员,包括官吏、百姓等。

  虽然是在深夜,但“闹五魁”时,周遭一定是灯火通明的,人们还会到公堂之上点燃红蜡烛,手执蜡烛轮流围绕。作为庆祝环节的保留节目,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表示对未来父母官的尊重,“闹五魁”时选用的红蜡烛和鞭炮,规格一定不同以往。红蜡烛一定是很大的,鞭炮则通常是几十万挂字号的,远超过普通人家的庆祝规格。

  有些提前有准备的艺人,还会带着鼓乐等,到现场进行演奏助兴。不少地方,都有专门为这些举人们庆祝的舞蹈,每当“闹五魁”时,一些艺人就会到贡院门口进行表演。

  其实“闹五魁”并没有一个规定的流程,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大型的联欢,人们聚在一处,为“五魁”的诞生而真心实意地庆祝。对于古人而言,这种活动和上元节等典型节日的活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闹五魁”活动能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古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非常高。能够参与到一个举人的庆祝活动中,每个百姓都觉得与荣有余。

  不过“闹五魁”这项活动,只在明清时期存在,到了清朝末年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闹五魁”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