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孙德岭,是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菜花岗位专家、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他毕生致力于让中国人吃上自己培育的花椰菜,让中国的花椰菜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从田间地头的实验,到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的重大成果,他和团队不懈努力,为国人餐桌带来了质优价廉的菜花。
花椰菜俗称菜花,上世纪八十年代,花椰菜种子被国外垄断,高昂的价格让中国育种科学家深感痛心。孙德岭毅然投身这一领域,收集种质资源,破解基因组密码。他带领团队经历了无数个风雨兼程的日子,每一次实验、每一场田间试验,都是对初心的锤炼。
如今,中国菜花基因组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攻克了多项种质资源难题,研发成果惠及全国乃至全球。这朵小小的菜花,承载着孙德岭一生的坚持,也为乡村振兴绘就了美丽的图景。“在我眼里,菜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因为它让农民富裕,让我们消费者吃得健康营养。”孙德岭说。
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创新基地,冬至时节的寒风并未阻止孙德岭穿梭田间的脚步。
清晨的田间,阳光穿过薄雾洒在一畦畦菜花上,孙德岭仔细查看每株菜花的生长情况。他蹲下身,轻轻翻开菜花的叶片,用指尖触摸花球的质地,嘴里念叨着生长参数。他的手中握着一个笔记本,封面早已磨损,里面记录着数百个菜花品种的观察数据。
“这畦花的颜色有点浅,可能缺了些营养元素,下午要调整一下肥料比例。”他抬头对身边的助手说。
自从三年前卸任副院长职务后,孙德岭把全部心思放在菜花育种上。每天早晨,他都第一个到达试验田。即使寒冬腊月,他也坚持站在田间,观察菜花对低温的适应性。晚上,他再次观察,并和同事讨论当天的数据与发现。
田间的每个木杆上都绑着一张写有编号的标签,这是每株菜花的“身份证”。木杆旁边是一个老旧的小工具箱,里面装着测量花球直径、重量和颜色的小工具。这些工具,孙德岭已经使用了好多年。
尽管12年前突发脑梗导致行走不便,他依然每天走在田间地头。他的步伐缓慢而坚定,每一步都带着对科研的执着。他笑称:“现在最‘清闲’,只管地就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国种子公司垄断市场,每克菜花种子在中国售价高达5元,而成本仅0.5元。这种不公平的现状,激发了中国育种专家的决心。1990年,年仅29岁的孙德岭加入了这场攻坚战。他接手时,因前辈育种专家早逝,许多研究资料已经散失,他不得不从头开始整理。
孙德岭将大半生的光阴都奉献在花椰菜育种的实验地里。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他依然每天清晨扎进田间,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家。白天,他细致观察菜花的生长特性;夜晚,他又忙于实验室的数据分析。即便是春节、国庆这样的假期,学生和同事们依然能够在基地里见到他熟悉的身影。
“孙院长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基地里。”同事们说道。孙德岭的这种敬业精神深深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团队逐步破解了花椰菜基因组的关键数据。2019年,孙德岭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个菜花全基因组测序,并结合自主创新技术攻克了多项难题。他们研发出的“菜花育种专家系统”,将传统育种周期从8至10年缩短到4至5年,极大的提升了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速度。
“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这是孙德岭的育种信条,也是他三十四年如一日的行动写照。
在市农业科学院的同事中,“孙氏五件套”被传为佳话——草帽、毛巾、水壶、工作服、笔记本。这套简单实用的装束,正是孙德岭多年如一日扎根田间的象征。相比于人们眼中身着西装、站在讲台上的农业科学家,孙德岭更像是一位深深扎根土地的农民,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一颗追求科学的赤诚之心。
育种工作离不开极佳的隔离条件。2002年,孙德岭团队历时两年,走遍全国多个省市,最终在云南楚雄元谋县找到理想的育种基地。这片地处山区的小村庄,交通闭塞,要翻越5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却因远离其他作物品种而成为菜花育种的“摇篮”。
这里的环境非常纯净,没有外界品种的杂交干扰,很适合菜花种子的繁育。孙德岭解释道。为了选定这个基地,他和团队几乎踏破了双脚,不仅考察了土壤成分和天气特征情况,还与当地农民进行了无数次沟通。
育种工作的艰难,远超外人想象。授粉期窗口稍纵即逝,错过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一年努力白费。夏季的大棚里,气温高达40多℃,湿热难耐,小组成员汗流浃背,衣服反复被汗水浸透。大家从清晨忙到深夜,有时甚至彻夜不眠。
菜花不‘休息’,我们就不能歇假,8小时出不了育种家。只有日复一日地在地里观察菜花,晚上回去琢磨数据,才能捕捉到育种的灵感。孙德岭经常这样告诫团队。
为了获取最翔实、准确的科研数据,团队每年种植超过3000个杂交组合,每个组合至少种20株。他们在田间地头精心记录每株菜花的生长特性,用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标准筛选出最优良的品种。这样苛刻的工作态度,确保了每一个最终推广的品种都具有卓越的表现力,也体现了团队对科研的极致追求。
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姚星伟是团队的骨干成员,她向记者回忆到,自己大学毕业后第一次穿高跟鞋上班,就被孙德岭直接拉到了田间。“一天下来,鞋上全是泥,我从此再也没穿过高跟鞋。”姚星伟说。
在元谋县,菜花不仅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财富。第一年,村民种植的菜花就为村里增收30万元。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光棍村”,从此摇身一变成为“状元村”。村民用菜花收入修建了新房, 买了新车,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这不仅仅是一朵花,更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孙德岭感慨地说。如今,菜花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财花”,每到收获季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村民们的笑容洋溢在阳光下。
采访中,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工作人员刘莉莉回忆起多年前的一次挫折。那时,由于冷柜断电,团队辛苦积累十多年的种子资源霉变,孙德岭当时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十多年的心血,瞬间化为泡影!”面对这样的打击,孙德岭并没有气馁,而是迅速总结经验,建立起了严格的种子管理和储存机制。他坚信,科研的道路充满挑战,但每一次的失败都是迈向成功的垫脚石。
我国菜花种子出口的崛起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海外品种强劲的竞争,孙德岭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的育种思路已不足以满足市场日渐增长的需求。于是,他带领团队调整战略,重新聚焦市场需求,开始通过高密度的田间试验和创新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了“津松”系列松菜花品种。
这种新型菜花不仅在品相、口感上超越了进口品种,还具备更强的适应性,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2015年,“津松”系列一经上市,就凭借其优异的表现迅速占领市场,推动了产业的飞跃发展。
而孙德岭团队的眼光并未局限于国内市场,他们迅速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与推广。国产菜花种子很快进入了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并在这些地区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然而,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并不是特别容易。孙德岭团队不仅要克服气候、土壤差异带来的适应性挑战,还需要迎战来自国际种业巨头的技术竞争。他们通过建立海外试验田,与当地农民合作推广,并对种子进行适应性改良,逐步赢得了市场认可。
经过多年努力,去年,我国菜花种子出口量突破了15吨,种植培养面积超过了60万亩。此时,菜花慢慢的变成了我国种业出口量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成为中国种业崛起的象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14亿人“口粮”的根基。只有牢牢掌握自己的种子,才能真正端稳中国的饭碗,实现粮食安全。“把国产种子推向世界,不仅是为了打开销路,更是让中国种业有自己的话语权。”孙德岭说。
孙德岭的科研之路并不轻松。2012年,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孙德岭在试验田突发脑梗。康复后,他拖着不便的身体回到田间。他笑称:“在田间跌倒也不怕,菜花能垫着。”
经过多年培养,孙德岭团队也逐渐成长起来。如今,小组成员的平均岁数不到40岁,其中不乏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科研骨干。孙德岭坚信,青年人才的培养是科研发展的根基,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科研人员,才能在未来继续突破种植技术的瓶颈,推动行业发展。
如今,孙德岭团队慢慢的开始利用基因编辑研发技术更加优质的种子,力争为中国餐桌提供更多的优质菜花品种。“田地里的知识,我们应该一辈子去钻研。”孙德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