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9月24日电(记者冯维健)“李爷爷,为什么你年青时分的相片都是灰白色的,和现在的不一样呢?”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桥东社区依云湾小区,9岁的董惠妍看着眼前泛黄的老相片不解地问。82岁的白叟李世品不久前被桥东社区评为“勤俭节约品德典范”,成了居民们学习的典范。
“孩子,曩昔日子苦,彩色相片对咱们来说是奢侈品,所以都拍灰白相片。现在日子好了,彩色相片随意拍。”李世品一边说着,一边小心谨慎地拿出他的“传家宝”——一摞厚厚的账本。
“这是26年来一切家庭花销的账目,从1994年到现在,一年一本,一天不差。”白叟拿出的账本,在茶几上足足摞了一米高。“你看,1994年,一对电池一块钱,一管鞋油一块钱……”翻开纸页已泛黄的旧账本,李世品细数着一笔笔账目,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家用电器,全都记载在册。26年间,李世品坚持记载家庭开支,只为合理消费,勤俭持家。
“宁买不值,不买吃食。”谈及开端记账的初衷,李世品最早想到的是小时分母亲教训他的这句话。“日常日子中需求的大件物品,尽管贵重,但作为日子必需品,一家人节衣缩食也要攒钱买。”李世品说,但主食以外的零嘴儿,不能开销太多。而粮食,绝不能糟蹋。
从1956年参加作业到退休,李世品一向在衡水市桃城区粮食局作业。和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白叟对节省的了解愈加深入。“刚参加作业时,我担任安排乡民去货场卸粮食。其间几个麻袋破了,粮食散落在铁道上,许多乡民顶着酷日一粒粒地捡起收好。”李世品说,糟蹋粮食对国家来说是丢失。从那时起,他就认识到了节省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夫妻二人每月的薪酬加起来才50元,其时他们已有3个孩子,尔后,勤俭节约更成了全家人的一致。“每个月的一切开支,我会分红十几类,有肉、菜、副食、粮油、日子用品、液化气等。月末回忆时,假如肉类开销超出预算,下个月就会操控一下。”李世品说,我记账不是爱“估计”,是为了更好地日子。
账本上鳞次栉比的数字,是点滴日子的描写,更折射出年代的变迁。李世品的薪酬,从1994年每月386元,到现在退休金每月4485元;婚丧嫁娶礼金,从20世纪90年代几元钱,到现在数百乃至上千元……“国家开展一日千里,我们更爱寻求美好事物,但我以为,不管何时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都不能丢。”
现在,尽管日子条件好了,但李世品仍然坚守着节省的习气:一条毛巾用了四五年,简直能透过亮光;两件老家具用了几十年,即便搬进新家也舍不得换;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从不多买食材,更不糟蹋一粒粮食。
现在,李世品的3个孩子早已成家立业,经过父亲的以身作则,他们也承继了节省的好家风。白叟的儿子李振宏和记者说,一本本泛黄的老账本是李世品的“传家宝”,更是他教育子孙的“活教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是白叟留给他们的“财富”,他们会一向传承下去。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父亲克勤克俭、勤俭持家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