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去上班,在地铁站换乘时遇到几个农民工大哥。有的拖着行李箱,有的拿着蛇皮袋,最引我留意的仍是两个背着布包袱的大哥。
偌大的包袱,鼓鼓囊囊,压得他们直不起腰。可是,却没有挡住大哥们奔走的脚步,一路快走,一路说笑。
说起包袱,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想到相声里的“笑料”。我说的包袱是一种用布做的行囊,家里的生活用品。
姿态四四方方的,也有人喜爱用床布替代包袱,东西往上一放,四个角一合,背起来就走,简略便利,还省劲。
曩昔,在咱们老家每个家庭都会有几个包袱,有包食物的、包衣服的,还有专门包柴火的、包棉花的。
包的东西不一样,包袱的巨细也不一样,用料也各有不同,有的很精密,有的很粗豪,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其时,谁家的包袱多就阐明家庭条件好。
我小的时分,经常跟着母亲去看姥姥,每次都会带一个小包袱,里边除了一些花生、糖块或许点心,还有专门给姥姥带的卷烟。
到了家里,几个表弟表妹都会你争我抢的围在母亲身边,满怀等待地看着包袱。这样一个时间段,姥姥就会说:“把烟给我留下,吃的都给他们分喽!”
在鲁西南乡村老家,包袱还有一些特别的用处,比方成婚定日子、生孩子办满月,这一些信息都要用专门的包袱去传递。
嫁姑娘送亲更有考究,不只有专门的包袱,还有专门背包袱的人。这个包袱是红色彩,上面带着“囍”字,里边包裹着皮箱的钥匙。
皮箱是什么呢?它可是陪嫁品中最重要的“宝物”。新娘子的金银首饰、个人物品,娘家陪送的细致柔软都在这里边。
报丧也要用包袱,只不过色彩是灰色或黑色的,走到对方家里,只需看到这一个包袱就会理解来意,家里人赶忙跪迎。
一件小小的包袱,看似一种简略的生活用品,却蕴藏着深沉的乡土文明,维系着人世厚意。
现在,随年代的变迁,包袱现已退出了前史的舞台,许多家庭也没有了这种“老物件”,在街上更是可贵遇见。
远行的人们拉起了林林总总的行李箱,婚丧嫁娶的风俗也简化了许多。可是,包袱留下的印记却深深埋藏在我心里,环绕不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