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完毕,归乡游子又踏上启航之路。这两天,离家时满满当当的行李箱、后备厢再次刷爆了朋友圈,母亲烙的煎饼、父亲腌的咸菜、姥姥种的马铃薯满满的都是亲情与挂念。
馒头论袋、鸡蛋论筐、蔬菜论捆、生果论箱翻开鼓鼓囊囊的行李箱,俨然便是翻开不知道而充溢惊喜的大盲盒。爸爸妈妈用最朴素的方法将未来一年的怀念与期盼都塞进了小小的行李箱,好像可以塞满子女的美好与健康。
宛转且厚意,是中华民族表达拳拳之情的固有方法。在这个物质相对充盈、人们不再为挨饿忧虑的年代,足不出户即可将全国甘旨尽皆收入囊中,但食物依旧是几代人之间发生情感相关的载体。“满满的行李箱”之所以可以发生共鸣,就在于它是民间传统文明基因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便山海隔绝,以血脉为枢纽的家庭观念让爸爸妈妈的心里永远为孩子藏着最重要的方位。
垂暮的爸爸妈妈已无法再给予更多,唯有依托满满的行李箱寄予怀念与挂念。其实,爸爸妈妈费心劳力为孩子们预备的“行李箱”,塞满的已不是其自身的价值,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亲情。咱们在朋友圈“吐槽”爸爸妈妈啰嗦、行李粗笨时,又何曾不是在晒出满满的美好感。
“满满的行李箱”,恰恰阐明我国人口的活动和变迁日益趋于常态化。纵横阡陌的高铁线、扑朔迷离的高速路、吼叫疾驰的飞机个人开展“蓝图”逐渐打破了区域的束缚,人才的频频活动也已层出不穷。比较于早年偏安一隅受出行的限制,现在“北上广、闯一闯”的想法已随年代的脚步变迁为一二线城市皆可轻松前往。现在的年轻人,在一个当地作业到老的观念早已散失,他们纷歧定有安稳的“家”,却必定会有个能让人说走就走的行李箱。
满满的行李箱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与温情,牵动着游子对爸爸妈妈的留恋,拨动着人们对家的怀念。在盛满爱的行李箱背面,咱们也等待看到不同的追梦路、不同的回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