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唐、崛起于宋的各地书院,是古代集讲学、藏书和育才于一体的机构,见证了文化先贤钻研精进的治学热情和情牵天下的家国情怀,传承了千年文脉的风骨神韵,成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我国“四大书院”的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正是古代书院的“流量”担当。
推动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答题”。如何把散落各地的书院遗产守护好,让书院文化活起来?近年来,各地在保护书院遗存的基础上,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从挖掘文化内涵、擦亮特色标识、优化服务供给等方面发力,推动书院在活化利用中不断焕新。
全国两会前夕,河南日报与江西日报、湖南日报开展联动报道,记者立足研学旅行者的视角,化身小书童,游历中原大地、鄱湖湘水,叩开“四大书院”的山门,探访各大书院的前世今生,领略书院文化传承新貌,同时连线豫赣湘三省全国人大代表,聆听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时代回响。
春日清晨,嵩山七十二峰从黛色天幕中渐次苏醒,嵩阳书院牌坊上“高山仰止”的匾额自雾中浮现。小书童踏着石阶拾级而上,来到嵩阳书院斑驳的朱漆大门前。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它的前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五代后周时改为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经历代重修,如今保持了明清建筑布局,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由南向北次第铺展在中轴之上。
小书童越过大门驻足于泮池桥畔,望着水中晃动的倒影,恍若跨过时空之门,看见头戴方巾的士子们匆匆走过。“中国历史上书院众多,嵩阳书院何以名扬天下?”小书童不禁发问。
“核心在于其构建了贯通古今的文化坐标体系。”嵩山文化学者、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宫嵩涛说,嵩阳书院历经佛寺、道观至儒学书院的演变,成为三教融合的见证。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在此创立洛学,奠定程朱理学根基,杨时曾两次踏访潜心求学,留下程门立雪遗迹,使其成为儒学承续的关键枢纽。
宫嵩涛解释道,书院北依峻极峰,建筑群沿375米长中轴线展开,完整保留了“礼制空间”营造法式;实物遗存方面,书院现存众多的建筑、碑刻、古树、古籍等文物,堪称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立体百科全书”;学术体系层面,“二程”在此开创的会讲制度,吸引了司马光、范仲淹、梅尧臣等大家云集论道。
“正是这种将千年文脉、实物实证等熔铸一体的特质,使嵩阳书院成为解码中华文明的一把密钥。”宫嵩涛说。
古老的书院依然延续着文化功效。从2012年起,嵩山论坛便在此举行,至今已有10余年。每年金秋时节,国内外专家学者们齐聚于此,论道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共促文明传承与社会发展。
“近年来,嵩阳书院还与郑州大学合作,组织开展开学典礼和游学会讲等活动,让当代学子在千年书院中感受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宫嵩涛说。
结束一天的游历,小书童转身望去,嵩阳书院正在暮色中化作剪影,飞檐翘角在空中勾住一弯新月,如在天地间晕开墨痕,续写着下一个文脉绵延的千年。
在商丘古城之畔,应天书院静静矗立,散发着历经岁月沉淀的古朴与厚重。春日时节,一位身着宋制服饰的小书童,以“穿越时空”的独特方式,领略应天书院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宋韵文化魅力。
小书童站在应天书院大门前,望着古雅的建筑,感叹道:“这就是扬名天下的应天书院啊!”接着他疑惑地问,如此闻名遐迩的书院,缘何得名“应天”?
一旁同行的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学勇介绍道,“应天”的名字起源于北宋的发祥地商丘。宋太祖赵匡胤从宋州(当时是商丘的名字)起家,宋州就成了“龙潜之地”、北宋的发祥地。宋线年)二月,宋州改名为应天府。
“应天书院自五代后梁、后唐时期,杨悫于宋州授徒,五代后晋至宋初戚同文建睢阳学舍(或称宋州学舍)办学,到宋线年)赐名应天府书院,再到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下诏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前后共经历了100余年的私家(或半官方)办学历史。收为府学8年后,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因素及显著的办学实绩,又由府学升为南京国子监学,成为朝廷中央官学。”张学勇说,200多年间,应天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在当时影响之大、对后世影响之远,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在讲堂的墙壁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字句格外醒目。小书童驻足凝视,问道:“这些话,就是应天书院的精神所在吧?”
张学勇笑着回应:“没错。这四句话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名言,被称为‘横渠四句’。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与应天书院传承千年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范仲淹成学于应天书院,掌应天书院教席,整肃院规,亲授《易义》,引释、道之精华入儒,创立宋学(新儒学),开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二个繁荣时代;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改革科举制度,以应天书院为蓝本,颁诏全国州县办学2000余所,自此,英才辈出,群星闪烁,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
在书院,小书童还体验了古代书童的日常生活。他学习了如何研墨、如何握笔书写,还尝试了制作简单的书签。这些活动让小书童对古代书童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让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顾万发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占其二。嵩阳书院集佛、道、儒三家思想精粹于一身、世所罕见,是宋代程朱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10年,包括嵩阳书院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应天书院则以官学取胜,其特有的办学模式,促进北宋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宋史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元代学者赵孟瞓在《义学记》中有“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之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更是在这里完成了《南京书院题名记》《上执政书》等多部代表作。
从古至今,书院引领时代之风、人文之风,是中华文脉连续且生生不息的重要载体,在今天也在不断激发和延展新的生命力。
汲古润今,赓续文脉。多年来,河南注重让古老书院与现代高等教育融通相连,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注入力量——郑州大学与嵩阳书院牵手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与应天书院联合共建,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于一体,让青年人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彰显中国风格。与此同时,聚焦古书院人文精神的“活化传承”,持续打造特色文化IP、创新剧目表演、开展主题论坛、研学游、国学大讲堂等,让人们沉浸式感受古书院的千年文脉跃动。
书院是中国人心灵家园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标识。未来,河南也会更好发掘利用好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等承载的文化精神内涵,将其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到现代高等教育中,藉由书院这一载体,更好向年轻人传达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文旅文创方面,以书院为载体,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和创新性表达,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带动更多人在古书院中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图为本报记者 董亮 摄)
“久闻白鹿洞书院享有‘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的美誉,是古代的清华北大。今日一见,果然清幽娴雅。”行至山门,小书童一边啧啧称奇,一边疑惑“白鹿洞”的来源。
同行的九江学院教授、江西书院研究会副会长吴国富一眼瞧出书童的困惑,“唐代,书生李渤隐居这里,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他做江州刺史时在此建台,号‘白鹿洞’。南唐时,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到宋初,扩为书院。”
“原来如此。”小书童望向屋内,“先生您看,屋里正在办国学讲座。当年朱熹开馆讲学,想必也是这般场景。”
1179年,身为南康知军(相当于庐山市市长)的朱熹到任后对书院予以重修,次年开馆讲学。“从朱熹开始,白鹿洞书院进入历史的高光时刻,扬名海内外。”吴国富认为,白鹿洞书院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文化地位,与朱熹密不可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从先贤书院拾级而上进入展厅,《白鹿洞书院揭示》赫然眼前。
“这就是著名的朱子教条吧?”“没错,它是书院的校规。朱子汇集《论语》《孟子》中的思想精髓,从修身、接物等方面言简意赅地阐述了教育方针。”吴国富补充道,“自宋代以后,这也成为天下共遵的学规。”
“先生此番讲解,让我受益良多,‘天下书院之首’实至名归。”绕回至山门处,小书童拜别吴教授,继续他的书院之旅。
江西自古书院兴盛,书院数量居全国之最,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象山书院、白鹭洲书院、濂溪书院等名闻遐迩,有“江右书院甲天下”之说。其中,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儒学的文化地标,鹅湖书院开书院会讲之先河,出自白鹭洲书院的文天祥是中国士子推崇文章节义的典范。
弦歌不辍,文脉不断。进入新时代,书院文化已经成为江西省重要的文化符号,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文旅(文物)部门持续加强对书院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弘扬工作,着力延续千年书院文脉,积极展现赣鄱文化风采。将学堂书院纳入文物普查范围,建成江西书院文化专题数字资源库(一期),现存127处书院类不可移动文物中已有9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同时,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推出“诗书中国千年书院”文物主题游径。如今,白鹿洞书院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全国中小学生近5万人次、文化学术团体达500多批次。
我们将以习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创新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体制机制上持续下功夫,着力构建赣鄱文化标识体系,讲好江西文化遗产故事,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新赣线”,推动江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从有资源向有标识、有特色向出品牌、有文化向善发掘转型发展,让包括书院文化在内的赣鄱文化标识立起来、树起来、活起来。(江西日报社供图)
初春时节,岳麓山脚下,阳光投下斑驳的树影。“久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名,来到这一人杰地灵、底蕴深厚的湖湘胜地,我可要好好感受一番。”从自卑亭而上,小书童与前来迎接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仁仁碰头。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集讲学与藏书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传承文脉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古往今来,中华大地有据可查的书院就有七八千所。然而,千年弦歌不辍并成功转型为现代大学的,唯有岳麓书院。”陈仁仁说。
“真是了不起。”跟随陈仁仁的脚步,小书童绕过熙攘人群,来到因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而闻名的大门前。
“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意为‘楚地人才众多,这里尤为兴盛’。南宋,有以理学家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明清,有以王船山(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以陶澍和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湘军与洋务派群体,以谭嗣同、熊希龄为代表的维新志士群体……”在牌匾下,陈仁仁细数湖湘“群英谱”。
北宋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此后的岁月,尽管岳麓书院历经了七毁七建,但弦歌不辍。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此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相继在此办学……
“一是形成了朱张学统、湖湘精神,且后继有人、代代传承;二是岳麓书院自诞生起便有包容性、开放性,兼纳各类学术交融激荡,始终站在时代潮头。”陈仁仁说。
“先生的讲解令我茅塞顿开,对岳麓书院之于湖湘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出岳麓书院后门不远,便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亭内,小书童拜别陈仁仁,结束他的书院之旅。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 龚政文
岳麓书院既是湖湘文化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的独特性在于贯通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千年弦歌不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024年3月,习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悠远文脉和璀璨文化遗产传递给社会大众和年轻一代,有责任将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优秀文化教育传统发扬光大。
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这些年,湖南广电先后拍摄电视纪录片《中国》《岳麓书院》《天下书院半湖湘》《中国官箴》《马王堆·岁月不朽》等。同时,我们发挥好媒体优势,用好现代科技,参与文旅开发,盘活文化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新质生产力构筑新质传播力,不断尝试让创意与技术共舞,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进一步做好文化和科技融合这篇大文章,让湖湘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湖南日报社供图)
(本报记者 李凤虎 康亚飞 祁道鹏 本报通讯员 陈萌萌 江西日报记者 张武明 卞晔湖 南日报记者 周帙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