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集结“镇院之宝”探秘“大明的国际”_ 龙虎网

发布时间:2025-03-21 11:32:39TAG: 行业新闻 1 人浏览 来源:爱游戏官网app登录入口

  14—17世纪,国际眼中的大明朝是何容貌?金蝉玉叶簪首、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坤舆万国全图》、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等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齐露脸会带来怎样的震慑?

  新年立刻就要降临,南京博物院推出“观全国——大明的国际”特展。展览将明代我国放置于国际前史开展进程的视界中,用来自中外30多家文博组织的400余件(套)文物,带着观众走进大明的国际。

  金蝉玉叶簪首、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南博“镇院之宝”齐露脸

  走进展厅,南博的“镇院之宝”——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非常有目共睹。此炉腹部主题纹饰为寿山福海纹,海水波澜汹涌,气势庞大。

  当看到南博其他“镇院之宝”——金蝉玉叶簪首、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坤舆万国全图》时,观众更是震慑。很多“镇院之宝”在一个展览中同台露脸,实属稀有。

  “南京是明朝建都所在地,南京博物院地处明故宫遗址旁,由南博来办这场以明代与国际沟通为主题的展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策展人高杰和记者说,“本次特展利用了南博的3个临展厅,展陈面积共1600平方米,许多珍贵文物都是初次与观众碰头。”

  郑和下西洋是国际帆海史上的重要事情,也是一次拥抱国际的平和之旅。本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观全国——大明的国际”特展汇聚了很多郑和下西洋文物。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便是这里边一件。“郑和下西洋的豪举,寄托了永乐皇帝朱棣期望劈波斩浪,降服大海,完成万国来朝的愿望。明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瓷器上出现了很多波澜汹涌的海水波澜纹和异兽纹,显着与郑和下西洋的海事活动有联系。”高杰说。

  此外,本次展览还有很多文物精品最大尺幅出现,比方长达40米的《妙法莲华经》全貌出现、长13米的《胡笳十八拍》全卷展示、长9.6米的《千岩万壑图》全景推出,更有交融东西方艺术精华的屏风巨著《野墅平林图》。

  展厅中,带着奥秘浅笑的油画《木佳人像》来自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洋油画之一,可可以称为我国油画史上的开山之作。

  画面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巨细的西洋佳人,身高160厘米,穿低领汉式襟衣。油画因受过焰火熏烤,现已看不出服饰的色彩。两个“木佳人”都梳着挺拔的发髻,并似戴有抽纱类盖头。画像面部保存较无缺,仅有少量新裂纹。两幅“木佳人”均是鹅蛋脸,鼻梁高挺,眼窝洼陷,立体感很强,有显着的西洋人特征。画像目光生动,不管从哪个视点欣赏,观者好像都可以感觉到她们流通的秋波,有如意大利闻名油画家达·芬奇的创作《蒙娜丽莎》一般逼真。

  据介绍,这两幅佳人图是明朝洪武年间新会人李仕昇任福建莆田县教谕时所得。他退归故乡后,将佳人图带回,六百年后成为新会区博物馆的藏品。画像左右相对,人像面部显示出白色人种特征。有研究者以为,这种油画的制造方法,与同时期欧洲的室内装饰极端挨近,也便是西洋美术史上的“幻像板”。

  为何画中女子身穿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显着的西洋人特征?为何她们被画在了两块木门板上?这些至今仍是个谜。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我国士大夫们的往来,特别与徐光启的友谊,写就了一段文明沟通美谈,展示了文明相遇之妙。他们的往来在前史长河中静水流深,在全球交融加深而呼喊文明沟通互鉴的前史峡口,愈现光芒。

  400多年后,利玛窦和徐光启两位老友在南京博物院“重逢”。游文辉1610年制作的油画《利玛窦像》与明代《徐光启像》的画像在展厅中遥遥相对。

  徐光启是上海人,1600年,与利玛窦初次在南京会晤,1604年徐光启到北京参与会试,再见利玛窦,后登甲榜、入翰林。在北京的几年中,两人往来甚深。徐光启阅览利玛窦翻译的西方哲学、伦理学书本,向利玛窦讨教西方科学。在利玛窦影响下,徐光启习得西方地舆、历法、舆地、算术、水利、军事火器等学科知识,后来,两人合译欧几里得《几许本来》前六卷、《丈量法义》等书。

  一幅清代康熙年间由传教士南怀仁制作的《坤舆全图》被陈列于展厅中心方位。高杰介绍,南怀仁《坤舆全图》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都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经典之作,两图作为我国近代地舆知识传达的重要前言,对我国地舆学开展以及国人国际观的近代化转型均有重要影响。在《坤舆全图》中,南怀仁将地球制作为圆形,图上的释文内容比《坤舆万国全图》更为丰厚,地舆介绍愈加详尽。《坤舆全图》共制作海陆动物36种47个,是我国地图史上制作动物最多的国际地图。《坤舆全图》还及时绘入新的地舆大发现,凸显大帆海年代的特征,反映了造船技能的前进和帆海技能的改善。

  展览中,一幅名为《马可·波罗归来》的油画来自意大利科雷尔博物馆,展示了东西方之间的沟通互动。高杰说:“这幅油画是1848年的,画中马可·波罗向他的朋友们展示从我国带回来的东西,欧洲人对我国的开端知道是从这样一个时间段渐渐开端发生。”

  13—14世纪,《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如涟漪般泛动,唤醒了西方人对奥秘富庶东方的神往。1585年,西班牙奥斯定会修道士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的作品《中华大帝国史》一经面世,立即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热潮。这本书不仅是年代需求的产品,更是年代精神的表现,它为其时的欧洲人供给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知道和了解我国,标志着欧洲人从依托充溢奥秘色彩的风闻来幻想我国,到经过实践了解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知道我国的严重改变。

  “他们的妇女穿戴很独特,很像西班牙的款式,她们戴许多金首饰和宝石,衣服有宽袖,穿的是金银和各种丝绸料子,如前所述,他们有很多的丝绸,质地极佳,并且非常廉价……”翻开《中华大帝国史》第一卷,具体描绘了作者眼中的大明朝妇女的服饰和配饰。

  在展览中,观众还可以正常的看到,西方国际最早触摸我国儒家思想的拉丁文译著、法文的《孔子画传》等展示中华文明在西方出现的文物和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