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tnsfwcqgl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tnsfwcqgl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tnsfwcqgl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tnsfwcqgl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万平:为川剧“圈粉”_新闻资讯_爱游戏官网app登录入口-爱游戏官网最新版-爱游戏平台下载
]

 新闻资讯 

  

万平:为川剧“圈粉”

发布时间:2024-08-28 02:02:14TAG: 新闻资讯 1 人浏览 来源:爱游戏官网app登录入口

  “天府文化讲堂——名家进社区”活动在2017年国庆前举办了第二场讲座,成都大学的万平教授在武侯区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以“川剧”为题,深入浅出地诠释川剧这朵天府文化中的奇葩。短短一个半小时,在场200余名6年级同学和百名社区居民被川剧之美顺利“圈粉”。

  万平,成都大学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成都大学首届教授委员会委员,成都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成都大学社科联常务理事,《成都大学学报》编委。四川省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社科普及基地副主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郑州……每座城市给人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再将视野放宽到全球,巴黎、伦敦、罗马……那差异更是明显。因为每座城市的风土民俗、人文方言各不相同,岁月的积淀之下,这些就组成了城市文化的各大要素。文化不仅是城市独特的印记,更是根与魂。

  成都平原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经过漫长的岁月,孕育积淀出思想开明、生活乐观、悠长厚重、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天府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文史哲艺经法诸方面,而川剧作为诞生于成都平原的优秀艺术种类,堪称天府文化的一朵奇葩。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是天府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艺术积累最为丰富的地方剧种。据研究,我国有300多种地方戏曲,每个戏种流传的范围、区域都有所区别,各个戏种发展的情况、取得的成就、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差距。川剧在我国戏曲体系中,综合排名非常靠前,拥有着极高的影响力,被许多人视为巴蜀人文精神的象征。

  关于川剧的起源,学术界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定已有300多年历史,正式形成于明代。在数百年间,川剧创作出了极为丰富的剧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川剧角色行当是其特色之一,分为(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大类,每个大类中又有若干小类。比如(小)生指的是不挂“口条”的部分男角色,扮演戏中的青年或少年男子,分为文小生、武小生、扒扒生等;旦角俗称“小旦”,指剧中的女子角色,分为青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等;净在川剧中常称为花脸,扮演较为特殊的一类男性人物,分为靠甲花脸、袍带花脸、草鞋花脸等;末在川剧中叫做“生角”或“须生”,即戴“口条”的男性角色,可分为正生、老生、红生等;丑的特点在于“丑”上,表现的多是幽默滑稽或庸俗浅薄的人物,可分为蟒袍丑、官衣丑、方巾丑、烟子丑、老丑等。

  川剧的五大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很多人对于文小生很感兴趣,文小生与另外的角色有何不同?很简单,文小生都是帅哥。川剧流传至今,离不开一大批艺术家的倾力演出和无私传承。比如川剧小生中,蓝光临和晓艇是非常杰出的两位艺术家。蓝光临先生大约在前年时还坚持登台演出,那时他已78岁高龄了。舞台上,他一个跨步就跃上了1米多高的戏桌,再低身从桌上一跃而下,这时候全场观众都捏了一把汗!可他不仅站得稳稳的,还接着唱了几十分钟。这些艺术家对川剧事业的执着与追求,的确可以让我们尊敬和爱戴。

  声腔是戏曲音乐和演唱上相对专业的领域,川剧在声腔上可分为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纵观这五种声腔,不少源于其他剧种,但进入四川后,又与这里独特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川剧声腔。

  川剧昆腔源于苏昆,曲牌结构与其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川剧艺人利用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他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的。高腔传入四川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川剧高腔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形成时间大致在清代乾隆年间。从音乐表现看,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川剧弹戏也称为“川梆子”,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虽然川剧弹戏与秦腔有亲戚关系,但它在进入四川后,又与四川方言结合,再受到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时至今日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不一样,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

  在五大声腔中,灯戏算是四川本土的产物,它源于四川民间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能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其特点为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表现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川剧流派与京剧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按照“上、下、南、北”四条河道来划分的,从字面意思来看,与流派这两个字还真是颇为有趣的契合。上,是上坝,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坝;下,是下川东,重庆以下的川江沿岸;南,资阳河,指川南的沱江和岷江流域;北,川北河,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流域。

  川西坝不仅名角荟萃,且川剧作家众多,著名的《情探》《三尽忠》《刀笔误》等都出在川西坝。川西坝的川剧班社都擅长胡琴,且是纯正的川味,不夹京剧腔、汉剧调,锣鼓也由大改小,减少噪音,打法上多加花头,使其富于变化、悦耳、轻柔、动听。

  下川东以重庆为中心,包括万县、涪陵等地区。重庆自古以来是水路交通枢纽,剧种很多,不仅有川剧,还有京剧、汉剧、秦腔等戏班,各种戏剧种类相互影响、交流和渗透,下川东的胡琴腔已带了楚调京味,习称“京汉腔”,与正宗川味的上坝截然不同。

  川北河是指以南充为中心的区域,这里由于离陕西较近,所以受秦腔影响,在弹戏腔的发展上很突出,并具有着强烈的川味和川北地方特色。受本地文化影响,川北河的“三国戏”“聊斋戏”、民间传说故事戏、传奇戏、爱情戏和土生土长的灯戏剧目都特别丰富。

  资阳河的范围涵盖非常广,包括资中、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城市,该流派以高腔戏驰誉全川。资阳河的高腔十分注重帮腔、锣鼓套打和演唱,集“帮、打、唱”于一体,讲究套打、音韵,板式严格,不加花头,轻重、松紧、快慢都严格按照规矩。

  时至今日,川剧各流派的特点已不很显著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剧团里各个河道的艺术家济济一堂,互相适应。而川剧学校的学生面向全川,更不能专为某河道培养人才,川剧渐渐变为“有流无派”。

  万平(以下简称万):新中国成立后,在川剧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川剧书籍超百余种,各种川剧史、川剧志或艺人传记等类书籍也有10余种,但一直没有口述史类川剧著述出现。这种情况对川剧老艺术家、老艺人的看家本领的传承和保护,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从2008年开始,我们团队历经九年,完成了近百万字的《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包括《成都卷》《四川卷》和《四川卷续》,发表了50多篇相关论文,这套系列丛书填补了川剧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既有开拓性,又有抢救性。

  万:无需讳言川剧市场稍显疲软,观众群体不太踊跃,这是客观现实。对此我们大家都认为能够使用以下措施:

  首先,稳住老观众。川剧在四川扎根这么久,自然有一大批老观众,一定不可以让这个群体流失,具体要做的工作很多,在此就不详述了。

  其次,要影响新观众,要多排好的曲目、故事来吸引他们,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变成川剧的忠实受众群体。

  第三,我认为是今后工作的重点,那就是培养小观众。现在很多人认为孩子们对川剧这种传统戏曲兴趣不大,其实他们错了。孩子正处于对新事物极为好奇和接受能力极强的阶段,在此阶段,无论是对于川剧还是其他民间传统文化,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合适的引导和培养,他们就能对一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只要让他们了解川剧、接触川剧、熟悉川剧,今后他们不仅是川剧的观众,还可能是川剧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第四个是吸引洋观众。文化是无国界的,川剧很有出色和精彩的舞台效果,这些洋观众的反馈非常好,吸引洋观众不仅能拓展川剧的受众群体,同时对于川剧走出国门、扩大影响力,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万:可以去的地方确实非常多,光是市区就有不下10个,比如文殊坊、顺兴老茶馆、锦江剧场、悦来茶园、中国川剧大剧院、琴台路蜀风雅韵、锦里、宽窄巷子等。需要提示警醒我们的是,上述地点不一定每天都有川剧演出排场,大家最好事先了解好演出安排再去现场。

  万:当然并非是了,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变脸和吐火只是川剧众多表演形式中,比较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两种特色技艺和表现手段,但它们并不能完全代表川剧的内涵和文化,更不能将其看成是川剧的代名词。

  总之,川剧无论是角色行当还是声腔乐器、流派特色,都极具地方特点,它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精密的分工以及有效的传承。川剧不仅是天府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天府文化讲堂——名家进社区”活动此次给小学生讲川剧,有些人表示不解。在他们眼中,从小伴着互联网成长的00后甚至10后们,对川剧的了解,最多也就停留在变脸、吐火等浅表印象上,对于川剧的历史、文化以及内涵,小学生群体能否理解和接受?

  出乎意料的是,现场效果出奇的好。聆听讲座的200余名6年级小学生以及100位社区居民代表,不仅认真地听完了整个讲座,很多同学还拿出笔记本,记下精彩内容,听到精彩处,还自发地用热烈的掌声予以回应。讲座结束,坐在我旁边的两位同学略带羞涩又不失礼貌地问我,“记者叔叔,您知道成都哪里能够听川剧吗?我们很想去现场听听。”我搜尽记忆给出答案,看着那一张张带着喜悦和满足的脸,心中感慨颇深。

  “川剧也有生旦净末丑,人气最高的小生和其他男性角色有啥不一样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小生都是帅哥……”也许,这样的讲法,很能说明万平老师的讲座为何如此受欢迎。首先,他的博闻强记令人赞叹,其次,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极对小学生的胃口。

  万平一直在大学中任教、授课,听众和学生都是高知识层面的成年人,但用大学的授课方法给小学生和社区居民做讲座,自然是行不通的。因此,他专门找了丰富的资料、视频和图片,再结合目前时尚的语言和传播热点,做成近百页的PPT,然后又用了3天时间来备课,才有了这圈粉无数的一个半小时。他的细致、执着、认真让人肃然起敬。其实正是因为有许多像万平一样的名家学者努力耕耘,才让天府文化在生活最近点生根发芽成长,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讲座结束,我注意到现场的社区代表中,有不少人是七道堰社区首期讲座中的“熟面孔”,他们已成为“天府文化讲堂——名家进社区”活动的粉丝,此次专程提前1个小时过来,就为了能够再次现场感受名家讲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