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和风拂面。5月2日黄昏,走进北京艺术博物馆,观众瞬间被静寂闲适的“气氛感”围住——散步于古建之间,赏识万寿寺的古往今来,到“网红”万寿邮局里寄一封明信片……延时敞开时段,更有精彩的民间传统文明课在馆内体会工坊开讲,邀观众尽享“美妙夜”。
“哐当,哐当……”17时30分,万寿寺秀丽坊的一间体会工坊里,5名小观众坐在一排织布机前,有模有样地织起布来:下腰、双脚轮换踩踏板,操控上下经纱的分合,左右丢梭、织造纬纱,推进筘架,将织造的纬纱扎紧……几番重复操作之后,经线和纬线渐渐交错在一起,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布初见雏形。
“我下午做了8个织布杯垫,都是平纹安排,用的织布机有2个踏板;现在做的著作是斜纹安排,要用到4个踏板。”7岁的周千寻已经在织布机前坐了3个多小时,她兴奋地说,“传统的纺织工艺真有意思,我想把美丽的色彩都织进布里。”周千寻的父亲坐在周围耐性等候,他说:“在新闻里看到北京地区博物馆5月份延时敞开的音讯,咱们特意来体会。孩子对艺博的传统文明活动特别感兴趣,敞开夜场让她过足了瘾。”
另一间工坊里,艺博的社教教师姜庭波带着6名小观众围在一个大染缸前,孩子们每人手里都拽着一根长线,吊着被层层“包装”的染布。学习了染缬的根底原理,他们使用夹染、捆扎、折叠等办法染缬不同图画的小方巾。“咱们用的是什么染料?”“为什么染料是绿色而不是蓝色的?”“多久才能把染布拿出来?”……孩子们猎奇地提出一连串问题,姜庭波逐个回答:“咱们用的是植物染料——板蓝根,小方巾在染缸中被染成绿色,大约通过5分钟再拿出来,还要在空气中渐渐氧化才能变蓝。”
十几分钟后,看着蓝色方巾上开出朵朵“花”,孩子们直呼奇特,也让伴随的家长感受到民间传统文明的魅力。“在晚间敞开的博物馆里赏识古建之美,体会陈旧的手艺技艺,别有一番兴趣。”家长刘女士说。
依托延时敞开活动,万寿寺“五一”假日里人气儿旺,每天观赏人数达3000余人。艺博副馆长张巍介绍,5月1日至31日,该馆每天将延时敞开至19时30分,敞开万寿寺中路院子及《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展厅,观众不光能够赏识文物古建,还能够到秀丽坊学习传统染缬、纺织、刺绣等女工技艺,到斫木堂学习古建及榫卯结构等传统木匠常识,体会制造木簪或木制笔筒。“咱们为观众打造沉溺式体会中国传统技艺的环境,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用,让文明传达更有温度。文创空间也同步敞开,并上新了福寿双全礼盒等一批文创产品,观众能够将博物馆文明带回家。”张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