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毕业于武汉大学,考上过北律系,还曾在西北大学获得任教资格,期间考上了两次公务员,最后在上海海事大学读了研究生。
就是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女孩,却在30岁时用两条毛巾挂在一米的洗手台上,没有丝毫犹豫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源自,赘述在文章结尾,部分内容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
2009年,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公费研究生,这对于她来说,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
早在她高考毕业的时候,就一直想要学习法律,但出于母亲的阻止,才没能学成。
考上这个学校对她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梦想即将成真,更重要的是,她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摆脱母亲的桎梏了。
但是她没想到,入学的前一天,母亲却跟她说:自己很喜欢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年轻的时候在上海打工,就一直对那里念念不忘。
刚来到学校的时候,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渐渐的她发现这和自己理想中的研究生生活一点都不一样。
因为没有住的地方,母亲来到上海之后,只能又和她挤进了宿舍,这在母亲望瑞玲来看,不仅能省一大笔钱,还能陪着女儿关心照顾她的生活。
但是宿舍里不仅只有一个人,还有别的的研究生,她们这个行为非常的反感,在入学后不久就纷纷打申请调离了那个宿舍。
因此自尊心受挫,在班上也没有同学朋友愿意跟她沟通交流,她的性格也从之前的开朗慢慢的变孤僻。
不仅如此,校领导也注意到了这件事情,学校的宿舍管理规定不允许家长长期入住学生宿舍。
于是他们请望瑞玲搬离学生宿舍,接到通知后,写了一份申请,内容中提到了自己家庭的情况,并希望校领导能给予这个方便。
但是学校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有补助,并不代表连家长也有义务去帮助,于是学校拒绝了这个申请。
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能有这样的房子住,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事情了,但是望瑞玲并不知足,她感觉自己只要不搬走,这300块钱也可以省下来。
她从没考虑过自己这个行为给女儿带来的影响,又或者说她根本不在乎对女儿有咋样的影响。
在收到学校勒令她搬出去的通知之后,望瑞玲依旧毫无所动,但是此时的宿管已经不允许她住在这里了。
为了母亲多次和宿管交涉,宿管的耐心也逐渐消磨,最后说出了一句“没钱你读什么书啊”。
或许是感觉自己要被母亲的所作所为搞得窒息了,也或许是觉得三十岁的自己还没有能力给母亲找一个容身之所,她崩溃了。
她离开时候的姿势是跪着的,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她有机会能终止自己的自杀行为,但尽管是还存有自救的本能,她的心已经死了,放弃了这个求生的机会。
这次干预成为了求学路上的第一个重大挫折,也为日后的种种问题埋下了伏笔。
作为一所知名学府,武汉大学的学习压力不小,但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明,在学习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她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然而,大学生活本应是独立成长、结识朋友的美好时光,却未能完全享受这种自由。
当读到大三时,望瑞玲以厂区宿舍楼搬迁为由,竟然堂而皇之的搬进了女儿的大学宿舍。
这种极端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的正常大学生活,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最后,这样的一种情况也引起了学校管理部门的注意,一位老师可怜她的身世,帮她们母女两个找了一间单独的宿舍居住。
这个老师的善意,让望瑞玲感觉自己只要像狗皮膏药一样就是粘着不走,学校也拿自己没有办法。
作为中国顶尖的法学院之一,这本可以为她的未来职业发展打开一扇重要的大门。
然而,由于母亲想要留到大城市,强烈反对她去大西北,甚至在得知要去任职之后一哭二闹三上吊,最终她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机会。
之后,无奈,只能备考公务员,在中国,公务员被视为最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了两次。
的母亲认为高材生去小县城上班太丢脸,又挣不到钱,你就算是在武汉扫马路也不能回去,阻止了她这个工作。
这本应是她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一个摆脱过去困境、重新开始的机会。然而,这所梦寐以求的大学却成了埋葬她生命的坟墓。
其实在事发之前,的弟弟已经考上了北大的博士生,他多次打电话,想让母亲去北京生活,不要再干预姐姐的生活学习。
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获取知识和学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只有父母学会适时放手,尊重并鼓励子女的独立发展,才能真正帮助子女成长为自信、独立、有能力的成年人。
像望瑞玲这种趴在女儿身上,恨不得吸干女儿最后一滴血的行为,只会把女儿逼上绝路。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就是用一生来道别,从离开母亲的身体,到离开父母的怀抱。
不管是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像藤蔓一样缠绕在对方的身上,如此,只会让对方窒息。
故事的最后,望瑞玲将矛头指向学校,并要求学校赔偿35万元,但校方认为此事不是自己的责任,但出于人道主义,终究是赔偿给她16万。
拿到钱的望瑞玲,再也不说自己最喜欢上海了,也不再拒绝回老家这种“小地方”,而是拿钱回家买了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