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设备 

  

莆田元宵又火啦!中新网、澎湃新闻带你沉浸式体验最燃中国年

发布时间:2025-02-26 23:49:531 人浏览 作者: 爱游戏官网app登录入口

  “抬棕轿撞火闹元宵”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寓意来年生活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图为活动吸引大批民众围观。中新社记者 摄

  DeepSeek:莆田元宵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场穿越千年的狂欢派对!热闹得仿佛整个城市都在沸腾,足足一个月的狂欢,被称作“中国最长的元宵节”,连打工人都在敲锣打鼓时,别人早已上班了,这里还在“过年”!

  中新社记者:当“忙碌的现代人”遇上30天超长待机版的“莆田元宵”,请问该怎么样破局?

  DeepSeek:当“忙碌的现代人”撞上莆田长达30天的元宵狂欢,这场“时间管理”与“文化盛宴”的较量,简直比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还精彩!

  如何既不错过千年民俗的震撼,又能高效“打卡”?以下攻略请收好,保你成为朋友圈最懂行的“时间刺客”!

  莆田元宵号称“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但打工人哪有时间村村跑?直接锁定“非遗三绝”:

  “打铁花”:1400℃铁水泼向夜空,银河倾泻般的光影盛宴,连美国教授都直呼“华丽、壮观、美妙”。推荐绶溪公园场次(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二逢农历单日开打),预约攻略在手,刷屏不愁。

  “摆棕轿撞火”:年轻人扛着棕轿在火堆间勇往直前,堪称“最疯狂的元宵仪式”。

  “爬刀梯撒铜钱”:赤脚攀爬锋利刀梯,撒铜钱祈福平安,正月十九的莆禧古城场次超震撼,围观群众直呼刺激!

  第一周(正月初三至初九):主打“视觉系”。看万斤红桔垒塔(荔城区江东村),逛城隍巡游古卫城(秀屿区平海镇),再体验摇橹行酒(正月初九的“抢酒”活动,单身青年必冲)。

  第二周(正月十三至十七):沉浸“非遗周”。板凳龙圈灯(仙游县泉山村)延绵6公里;万人游灯(枫亭镇)连续五天,国家级非遗不容错过。

  收尾周(正月廿九至二月二):解锁“压轴彩蛋”。正月廿九莆田总元宵活动——文峰宫尾暝灯大型民俗踩街和二月初二坐刀轿打铁球(荔城区下江头村)的野性民俗,为狂欢画上句号。

  选一个周末,住进湄洲岛民宿,白天拜妈祖,晚上看《缘起湄洲》《湄洲印象》精彩表演,清晨听潮汐,让快节奏在渔村慢生活中自然溶解。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福建莆田民间花样民俗迎元宵。图为民众手机拍摄龙山宫妈祖穿火闹元宵。中新社记者 摄

  或者约三五好友,分头打卡不同村落,共享“拼图式体验”——你拍打铁花,我录咬瓷碗,他直播抢豆丸,拼凑出独一无二的“莆田元宵元宇宙”!

  与其纠结“30天太长”,不如把它拆解成“30种可能”。无论是特种兵式暴走,还是懒人式云游,莆田元宵的烟火气,总有一款能点燃现代人疲惫的灵魂。毕竟,生活再忙,也要留点时间给“火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的浪漫啊!

  中新社记者:莆田每个村都有自己专属的元宵“玩法”,这种强烈的地域特色是在强化乡村的个性,还是在无形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生态?

  DeepSeek:莆田的元宵节,堪称一场“乡村个性大秀场”,每个村子都像一位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把千年传承的绝活儿玩出了新花样。

  这里的元宵,不是“复制粘贴”的模板狂欢,而是“一村一剧本”的文化连续剧——既强化了乡村的独特个性,又在烟火气中画出了一张“文化融合生态图”,妙得很!

  莆田红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莆田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顺济庙现场制作大红团。茅新华 摄

  首先,乡村的“个性签名”亮得扎眼。比如,新度镇锦墩村用1400℃的铁水“打铁花”,火树银花里藏着铁匠村的硬核历史;白塘镇村民扛起铁球狂舞,重现抗倭时的热血豪情;而霞徐顺济庙里,88厘米的“天下第一大红团”和百花宴,则是用糯米和鲜花写就的田园诗篇。

  这些习俗就像各村定制的“文化身份证”,谁看了都得叹一句:“这很莆田,但也很‘某某村’!”

  但更妙的是,个性背后藏着千年融合的密码。中原文化的遗风、闽越古俗的底色、抗倭精神的烙印,甚至妈祖信仰的海洋气质,全在元宵的锣鼓声里“搅拌”成了独特的莆田味。

  比如“打铁花”本是宋代中原绝技,传到莆田后,硬是被铁匠村玩成了省级非遗,还融入了“火树银花祈平安”的本地信仰。

  再比如,板凳灯巡游时,古桥、溪流、新旧民居同框,传统十音八乐与现代手机直播齐飞——历史与当下、本土与外来,全在一条灯龙里“扭”成了新生态。

  美国人Eric看完打铁花直呼“华丽壮观”,越南华侨汤靖龙用视频把乡愁寄给海外乡亲,连巴西的闽南同乡会都组团“云闹元宵”。

  本地村民请湖北游客吃馄饨,政府给游客发攻略“按日追更”活动——乡村个性没被“锁在深闺”,反而成了连接世界的文化“路由器”。

  所以说,莆田元宵的“十里不同风”,就像一场千年未散的文化派对:每个村子举着自己的灯笼登场,灯光交织时,却照亮了整个莆田的文化星空。

  DeepSeek:莆田元宵不仅是民俗活动的盛会,更是传统美食文化的集中展示。当地美食不仅承载着节日的仪式感,更通过食材、名称、造型等传递着独特的文化寓意,部分美食的谐音梗更是融入了历史情感,堪称民俗智慧与幽默的结晶。

  莆田卤面是莆田的一道传统美食,也是元宵餐桌上常见的佳肴。卤面汤汁浓稠,面条爽滑劲道,各种食材的鲜味相互交融,味道醇厚,象征着团圆和富足,承载着莆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团是莆田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糕点,在元宵等重要节日中必不可少。红团的形状有圆形和桃形,圆形象征团圆,桃形寓意长寿,体现莆田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海蛎饼由大米、黄豆磨成的浆,包裹着新鲜的海蛎、紫菜、瘦肉等食材,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是莆田人喜爱的街头美食之一。

  芋头,莆田话谐音“食倭头”,谐音梗拉满,明代抗倭DNA觉醒,这一谐音梗不仅体现了莆田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那段抗击外敌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意义。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当晚,一场热闹的板凳龙圈灯闹元宵活动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泉山社区精彩上演。

  现场,当地民众手执或肩扛板凳灯,依次排好,每张板凳上有花灯6至8盏,板板相连,组成祈福游灯队伍。

  据了解,板凳龙圈灯闹元宵相传源于明代倭寇之战,历史上,莆仙地区倭患连连,榜头镇民众为了保卫家园在板凳上装上多盏花灯结队而游,造成浩大声势以此吓退倭寇,后来演变成榜头元宵特有习俗。

  农历正月十三(2月10日)晚,2025年国家级非遗枫亭元宵游灯活动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登场,吸引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围观。

  活动开始前,年近五旬的枫亭元宵游灯彩架灯设计师薛奋飞正忙着检查停在家门前的11台彩架灯,这些彩架灯都是他亲手设计、制作而成的。半年前,薛奋飞便开始着手手绘枫亭元宵游灯彩架灯的图稿,经过为期3个多月的忙碌,制作出阖家欢乐彩架灯、霸王别姬彩架灯等。

  在枫亭的另一处,同为手艺人的陈维雄也在检查他制作的蜈蚣灯,在蜈蚣灯下挂上一个个灯笼。他介绍说,每年枫亭元宵游灯的蜈蚣灯都要重新制作,用的材料是农历9月份过后的毛竹,经过火熏、烤等步骤,制作时间需要一个多月。

  “蜈蚣灯虽然沿用了传统竹制蜈蚣灯的工艺,但也有新的变化。”陈维雄介绍,蜈蚣灯以前要10余人抬着走,现在安装上轮子,推着走就可以了;蜈蚣灯上的灯笼由燃煤油改为电灯,灯饰也慢慢变得丰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枫亭镇,位于福建莆田、泉州两地交汇处,是集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生态园林、山海田河于一体的千年文化名镇。枫亭元宵游灯的习俗始于宋代,至明代更是盛况空前,传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枫亭元宵游灯活动在枫亭集镇区的霞桥、霞街、兰友、学士社区及霞街北门自然村依次举行。2008年,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架架彩架灯、一个个方阵,在枫亭镇街上巡游,鳞次栉比,浩浩荡荡。这座千年古镇在欢度元宵的鞭炮鼓乐声中,向海内外游客缓缓展开一幅绚丽的民俗风情画卷。

  “这是我们枫亭人独有的元宵记忆。”78岁的民俗专家郑秋鉴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感慨道,枫亭的民众很重视文化传承,因此,他们在游灯的活动中融入了枫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人事迹等,游灯的形式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郑秋鉴表示,枫亭元宵游灯的习俗深入人心,有着非常强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已成为团结海内外侨胞的一种重要文化媒介。

  正月十六晚,莆田市城厢区凤凰山街道筱塘社区鼓声渐疾如骤雨,摆棕轿表演者两人一组,轮番冲入燃烧的火堆,不停转动棕轿,场面异常刺激。

  现场燃起的熊熊火焰、锣鼓声、呐喊声,交织成一个巨大的民间传统文化磁场,人群如潮水般在此汇聚。

  有观点认为,摆棕轿踏火闹元宵这一民俗不仅展示了莆田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对传统的尊重,也反映了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同时,摆棕轿不仅是莆田人的一种祈福,更是骨子里的热血。

  筱塘社区的摆棕轿闹元宵踩街活动,在农历十四、十五、十六举办,持续三天。社区居民陈琳介绍,摆棕轿踏火表演是该社区的元宵节民俗,年年都有,“元宵节是我们最重视的节日,除夕夜是跟家里人过的,元宵节是社区人民聚在一起,一起过的。”

  澎湃新闻了解到,莆田市城厢区凤凰山街道的摆棕轿闹元宵的民俗沿袭了千年,从始至终保持着原始风貌,也是莆田摆棕轿民俗中顶级规模、参与人数最多的,而当地居民与火共舞的场景,也被视为莆田人勇敢和冒险精神的直观展现。

  这名“00后”大男孩展示了自己的装备,有手套、护膝、帽子、面巾,“社区发的,这套服装基本上能够更好的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以往,吴宗阳是摆棕轿踏火表演的观看者,今年他自告奋勇参与了本次表演:“这样的民俗传统已经延续很久,随着踏火人员慢慢年纪渐长,我们年轻力量必须要顶上,积极参加这种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支持莆田的非遗文化项目。”

  他说,随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希望莆田摆棕轿踏火闹元宵等众多传统民俗,被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所了解和喜爱。

  当晚7时许,现场已经早早用树枝和枯草架起两大堆柴火,社区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枯草,手持火源在围观群众面前快速扫过,这是一种祝福,寓意扫除邪秽。随后,老人点燃篝火,熊熊大火瞬间燃起。

  参与抬棕轿的表演者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精神抖擞,身着统一的传统服饰,头戴扎巾,腰扎布带,组成两支气势昂扬的队伍,一队身着黄色衣裤,另一队身着蓝色。他们每两人一组抬一架神轿,互相欢呼打气。

  先绕着篝火跳起棕轿舞,棕轿会一次次地被高举和落下,伴随着快速的跑动和跳跃。表演者在燃起的篝火边穿梭跳跃,周而复始,轮番跳火堆,不停转棕轿,两两配合,十分默契。

  随着锣鼓声越来越激烈紧凑,表演者稳稳地将棕轿抬起,疾步冲入烈火之中,转起棕轿,瞬间火星飞溅,现场气氛一下被点燃。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摆棕轿的人员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而且他们身上穿有的防护服可保护好他们的身体,而在踏火之前,也有专人往他们的腿上和脚上洒上水。这名工作人员认为,这一民俗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随着莆田元宵坚持不懈的宣传,近几年的元宵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民俗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参与,体验这一充满传统韵味的节日氛围。”

  2月13日,正月十六中午,城厢区凤凰山街道筱塘社区的民俗踩街队伍绕社区巡游,晚上7时开始,踩街队伍在筱塘南街与凤凰路交叉路口、学园南街与顶社路交叉路口、筱塘小学对面后亭轩出入路口三块场地轮番上演摆棕轿踏火表演。

  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市民早早已经找好机位架起了“长枪短炮”,等待表演的开场,围观者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有的人站在自带的凳子上,甚至有人架着梯子,生怕错过精彩的表演。

  筱塘社区居民陈琳介绍,参与踩街活动的都是当地居民,这项表演是元宵节的民俗,年年不落,在农历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社区都会举行这样的游街踩街活动。

  “青年男子抬着棕轿冲进火堆,展示了年轻人的状态,也是他们对未来的祈福。在我们的习俗里,火可以消除晦气,驱散邪祟。通过这种热闹的活动,预示着新的一年可以过得更好,所以我们老百姓很喜欢做这种民俗活动。”陈琳说,记忆中,从爷爷奶奶那一代到父母亲,一直延续到自己的孩子,四代人都参与进来。

  当地民俗专家介绍,摆棕轿起源于古代中原地区,是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地域文化意义。这项民俗由青壮年男性抬着棕轿,竹制或木制轿子,装饰棕叶、彩旗等,在锣鼓声中激烈摆动奔跑,甚至互相斗叫,意在通过激烈的动作和喧闹的声响驱除晦气、扫除灾厄,为社区带来平安。棕轿舞模仿对抗的动作隐喻人与自然的斗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