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胁迫周恭帝禅位。
随着清宫剧的走红,其他朝代的影视作品也接踵而出,一些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会高度还原社会风貌。从中显而易见,到了宋代出现了一种帽子,被称为长翅帽,宋朝官帽上的两根长翅有何用途?是谁发明的?为何皇帝都要戴。
一般在电视剧里,能清楚看到文武百官在朝堂上排列的井然有序,畏惧于天子的威严大都正襟危坐,不会出现像学生一样的窃窃私语。但其实不然,除了正常向皇帝呈奏要事,朝堂之上的氛围还是十分活跃的。朝臣们之间也会进行私底下的交流,皇帝也不会限制大臣们的发言。但凡贤明的君主都乐得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暴君才会一意孤行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做事,拒绝一切否定他的声音。
大多数时候皇帝是不能够为所欲为的,皇帝的气场不够强大,镇不住朝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初掌政权的时候就发现朝臣在上朝的时候不够严肃,不是几个人在交头接耳就是成团抱伙的交流,那时候唐末的分裂才刚刚结束,刚刚登基的赵匡胤感到自己不存在被重视,作为皇帝的威严受到了藐视。
赵匡胤能够从众人中脱颖而出黄袍加身自然也是城府深沉之辈,尽管心中怒意滔天,愤怒至极。但赵匡胤没有当场发作而是维持了自己一贯的态度,可这件事不会轻易地结束。下朝后赵匡胤一直在思考怎么更正朝堂的风气。这样的解决方法必须要稳妥而有效,也不能让大臣们心生怨言心甘情愿地去执行。想了很久之后,赵匡胤决定修改群臣穿的服装,主要是修改了他们所佩戴的帽子。
这个变动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很大的作用,赵匡胤下令在乌纱帽左右两侧用竹篾做成装饰,宛如长翅一般,这样一来,只要那些大臣脑袋一动,就会带动乌纱帽的晃动。带上了两侧翅膀的乌纱帽一旦晃动就会很明显,皇帝坐在龙椅上一看就知道谁在扰乱朝堂秩序,其次带上了这个帽子,官员聊天时只能相对而站。
朝堂之上本是讨论国家大事,决定一国走向的地方。如此肃穆之地,两个人窃窃私语已是违反了规定,面对面站着聊天,更是在挑战皇帝的耐性。这样一来,不仅起到了严肃了朝堂纪律的作用,同时又提高了议事效率,可谓是一箭双雕。对于衣帽的整改也不算限制了人身自由,因此官员也不能对此产生什么异议。
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是逐渐完善的,直到清朝皇帝的权力才达到了顶峰。赵匡胤这一段时期在很多地方还是有限制的,因此对于这种新式乌纱帽的佩戴,赵匡胤只要求群臣在一些重大场合佩戴。比如皇帝登基,一些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正式上朝等,一般在生活里不加约束。这种帽子对仪态的要求很高,宋代因为重文轻武所以文人雅士非常之多,佩戴这种帽子也能体现出为官者的涵养修为。
宋朝不仅改变了官员的帽子,就连皇帝的帽子也有所改变。民间口中所传的长翅帽有专门的称谓叫做平角幞头。因为进入宋朝后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朝的衣着明显比唐朝保守了很多,同时规定也多了一些。
在唐朝平角幞头没有佩戴的限制,平民和官员都可以佩戴而到了宋朝,官方对幞头的佩戴做出了具体的说明。统治者规定,直脚幞头可使用的只有皇帝和大臣;交脚幞头是官差以及有官职的大臣家佩戴;而次一层的如歌姬之类的便佩戴高脚幞头;至于平民百姓,则没有佩戴幞头的权利。如此一来就出现了等级的划分。
皇帝之所以佩戴与士大夫近似的帽子是为了拉近与文人士大夫的距离,尽管这个做法对士大夫的地位提高了,但只有少数的武官,能够指挥打仗的将军也慢慢变得少,这就使得宋朝在中后期面对别国的进犯时力不从心。